查看原文
其他

盘活乡村土地,复兴活力乡村——创新改革,红色战旗迎“风”飘扬

一、发展背景

新时代新背景。2007年,国家就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索取、环境污染以及“吃饭”的双外部性问题(粮食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影响开始尝试提出生态文明转型。绿色、开放、生态将是未来发展主基调,整体产业经济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其中绿色循环经济所代表的乡村领域,也将成为改革的重要试验田。
从2017年开始,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乡村建设方针。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国内外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的压舱石。

二、创新实践

截至目前,经历3年的全国乡村振兴创新实践活动,对于乡村振兴当中五个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不同介入主体有着不同的理解,既包括原有从事城市运营、城市产业开发等方向的开发运营单位;也包括深耕农业领域多年的龙头级企业。不同主体介入乡村振兴领域,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其中,代表性的乡建项目包括以田园综合体(文旅+产业+社区)模式无锡田园东方蜜桃村、民俗文化旅游模式的袁家村以及三产融合模式的战旗村等一系列乡村振兴发展样板,不仅创新了发展模式、实现了持续运营,也激活了乡村活力,形成可持续发展村落的各类典范。田园东方无锡蜜桃村

三、问题探讨

诸多乡村振兴项目通过整合要素、资源挖掘的形式,塑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也看到不少形成了好看的外表(乡村风貌、环境整治)却缺乏实在的内涵(有效产业、村民增收)。由于乡村资源的非标性,缺乏有效的权属关系,不利于外部资本介入,无法较好的打通金融资本进入乡村实体的渠道;城市化的发展又促使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发展,虹吸效应导致乡村人群的流失,形成了空心村,进而使劳动力要素在乡村领域的进一步缺失;在保证基本农田红线不被侵犯的大前提下,土地及依附于土地的生态资源无法全面性利用。破解难点需要让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融入市场,改革农村建设用地及农业用地的利用模式才能有效带动社会资本进入乡建领域,创造高附加收益,从而带动劳动力的持续回流。为了更好的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乡村资源,国家及地区政策上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试点、全国土地确权、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乡村振兴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四、案例启示

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上,对于政府、村庄、企业围绕如何参与乡村建设、未来乡村资源要素以及政策资源如何利用,通过解读战旗村发展案例,归纳总结相应经验及其发展路径,提供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借鉴。4.1 战旗村背景简介唐昌镇战旗村位于郫县、都江堰市、彭州市三市县交界处,距离成都市 30 公里。截至 2011 年全村农业人口 1704 人,全村拥有耕地 2158.5 亩,人均耕地 1.27 亩。农业人口中适龄劳动者有 980 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超过 80% 。战旗村4.2、产业发展经历多层次逐步推进:城市化的思维进行乡村开发容易丧失村庄发展的比较优势,应该剔除工业化、标准化、效率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深度挖掘乡村在地域所凸显出来的资源禀赋,让村落兴进成为一种契合自然的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每个村落都有自身的特点,发挥特色,整体统筹,逐层递进,最终才能实现改变乡村风貌,实现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前提是需要产业兴旺;产业是一个村庄发展的根基。

战旗村实景图

4.2.1基础农业积累原始资本战旗村几十年的发展中,每一步都踏中改革的先锋号角,其中主要依托于本村土地特质、乡村资源构建符合本村发展的路径。最早战旗村发展首先在农业领域以苏联农庄模式进行小田改大田,将多余的粮食存储起来,做集体的储备粮,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集体原始资本。靠前期的资本积累引进了两台苏联的大型农用拖拉机,提升了农业生产力。4.2.2产业综合才能实现发展战旗村通过集体资金兴办了第一个村办企业——砖瓦厂。并以前卫的创新思路,基于本村的原始村庄生态资源,形成资本化利用的思路,以水田换坡地的方式与邻近的彭州乡村进行交换,零成本取得生产原材料(红泥)。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两步操作:1.本村村落的土地及土地承载的各类资源就是集体的原始资本,发挥资源使用效率,让其周转起来,更好的发挥作用。2.按照市场所需的经济思维,勇于打破束缚,在有限的政策空间中操作自身资源,通过置换资源形式,换取村落发展机会。4.2.3以公有制市场化运作搭上改革开放的春天至上世纪90年代,战旗村共兴办了13个集体企业项目,经过市场调研后引入开放式管理模式。通过试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了政企融合。以“管理加科技”模式积极推进改革措施,提升了集体企业项目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4.2.4乡村振兴的质量兴农与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战旗村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综合配套改革,着力三个“主战场”:一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二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三是通过乡村集体统筹经营,并利用现有农业及品牌资源,形成乡村旅游模式,契合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综合模式,助力战旗飘摇。

五、背后的发展本质

背后的发展本质:创新试验土地改革起到决定性作用5.1四次土地改革落实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第一次土改,打破土地格局,改变了土地权属关系,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依照当时政策国家对于农村土地要求,以被称为平均地权的理论方法,将土地平均分配,使土地与劳动力要素捆绑;而后土改进一步发展到分配后的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农民享受土地使用权限。经营组织上也由个体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形式转变为互助组、合作社及农村土地集体化。村庄的土地有了集体经营基础,也为全国乡村发展落实了根基。5.2土地集体农业耕作夯实集体经济雏形土地集体化耕作,让战旗村积累了相应的资本。在后期融合最新发展思想,改革开放后,战旗村经过股份制改革、资产重组,合并组建了战旗村村集体的独资企业—成都市集凤实业总公司,成功实现“村企合一”。村庄拥有集体企业7家,民营企业6家,拥有集体资产1280万元,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年经济收入近100万元。经济收益的不断积累,为战旗村村集体出资50万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提供了经济基础。土地及依附于土地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形成了土地经营平台的基础。这也为后面释放本村生态资源要素潜能打好了根基。5.3农村土地整体综合治理和增减挂钩项目引入相关资本。经过调查了解,2007年,战旗村通过土地整理新增四百多亩土地,其中两百多亩作为新型社区建设用地,208亩集体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城乡增减挂钩项目,获得成都市小城投公司融资9800万元,用于新型社区建设。村民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5.4土地集中规模,确立经营主体,才能实现规模经济战旗村将土地资源高度集中化管理,便于统筹规划布局;对耕地进行集中,使得耕地集约化、规模化,为农业规模经济提供条件,战旗村切合自身条件并依据市场需求,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发展了菌类种植、酿造等种植和生产一体式的设施化农业,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导的一二产业协调发展;而依托载体就需要明确土地权属来保证外来资金及经营主体的权力,让原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三权分置”,本质是重构集体所有制下的农村土地产权结构。“三权分置”制度下农户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的分离,是农村土地使用权在初始分配与自由流转阶段的依序实现,才能放心引入农村大户经营土地,而不损害集体及农民的相关利益。

 “三权分置”的逻辑路径及权利架构

5.5土地合作社运营模式战旗村遵循“依法、有偿、自愿”原则,战旗村村集体和农户分别以 50 万元现金和 1760 亩土地为股本,共同组建战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三种方式经营流转后的土地。(1)、自行经营。利用确权后的集体资产,向银行抵押融资 150 万元,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现已建成 400 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15亩现代育苗中心、6000 平方米无土栽培示范项目、800立方米的气调库等农业设施。(2)、租赁给种植大户。合作社引进 16 户种植大户,流转土地 460 亩建立家庭农场,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3)、租赁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引进成都榕珍菌业、北京东昇集团、第5季投资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流转合作社土地近900亩,发展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有机蔬菜等高端项目。其中村集体利用土地综合整治预留的23.8亩集体建设用地,以 50万元/亩作价入股成都第五季投资有限公司,与其合作开发“战旗第5季—生态田园村”,为合作社成员持续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提供了实现途径。战旗村也经此通过三变改革,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种形式,重构新型集体经济。

三变思路

六、乡村建设发展案例借鉴

6.1乡村建设需要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战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整村推进的方式,集中整合农户土地 1760 亩,通过合作社自行建设生产基地、发展种植大户家庭经营、企业建设产业基地三种不同模式的规模化经营,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单位效益。6.2 乡村建设需要多渠道融合资金,助力村社发展。农村社区的发展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合作社重要功能之一即是整合多元渠道注入的资金。一方面,合作社的成立获得了村集体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合作社利用银行贷款和企业投资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田园示范村、农村新型社区等,成功助推村社发展。6.3乡村建设需要推动农民在地村镇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民城镇化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提高的过程。习总书记说过:“中国有14亿多人口,吃饭问题始终要靠自己解决,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都会有几亿农村人口,我们不能一面有繁荣的城市,一面却是落后甚至衰落的乡村”。战旗村以特有的方式“整村推进”整合土地,建设集中居住区,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享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实现村民“在地村镇化”。产业的发展让农户在不改变户籍的前提下,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工人,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大减少了农民在传统的农民城镇化过程中因生活环境、就业方式剧烈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困难。6.4 乡村建设需要搭建发展成果共享平台,发挥合作社公益作用。战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凭借土地增值收益、各类物业经营收益以及参与产业建设收益,增强了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一方面,合作社将社员家庭化的、以土地保障为主的村民养老、医疗等保障部分纳入了社区化的货币形式的保障体系。比如,合作社为社区内年满 60 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50元养老补助; 并由集体出资为每位社员购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另一方面,战旗村通过修建新型社区,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真正做到了生活宜居,实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

           战旗村实景图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路、参考文献:1.《由表及里_多视角探索战旗村背后的成功因素》 龚天婴2.《农村土地_三权分置_的内涵_基本要义及权利关系》肖卫东3.《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践与探索战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个案分析》四川省社科院课题组4.《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研究》刘卫伯

田园东方作为国内首家田园综合体实践者,首创田园文旅项目的运营模型和方法论,10年间在江浙沪及成都布局多个项目。田园东方文旅研究院结合自身项目实地运营经验及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交付能力,在对外合作项目实践中,以落地运营为导向,以实效规划为支撑,统筹内外部业务机构和各种合作资源,对项目进行从产品策划、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的体系化“构建、规划、开发、销售、运营”,通过“智造”和“融汇”,为项目提供系统性、落地操盘型解决方案。


更多相关链接

张诚:乡村振兴为哪般?
乡村振兴|田园文旅示范区一体化服务-田园东方助力金华再造“田园客厅”
田园东方持续探索商业模式  服务乡村振兴......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